资本竞逐之下,以技术创新为“锚”,抢占先进制造业“智高点”

来源:投资家网 作者:刘燕  时间:2019-01-04 股权融资
在【先进制造专场】论坛中,平安财智董事长封群作为专场主席,松禾资本合伙人袁宏伟、东方富海合伙人宋萍萍、创东方投资合伙人金昂生、达晨财智合伙人于志宏作为圆桌嘉宾,共同探讨“资本竞逐,抢占‘智高点’”。

  2018年12月21日-22日,由投资家网主办、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风险投资专业委员会、深圳市创业投资同业公会、正商参阅、财经锐眼、金麦粒联合主办的“投资家网·2018中国股权投资年度峰会”在北京香格里拉酒店隆重举行。

  本次峰会以“回归价值投资”为主题,深度剖析股权投资全新业态,并广邀200+政府代表、500+投资同行、200+上市公司、母基金代表以及1000余位商界精英齐聚一堂,共同探讨VC/PE、母基金、上市公司、企业关注的热点话题。

  在下午分会场三【先进制造专场】论坛中,平安财智董事长封群作为专场主席,松禾资本合伙人袁宏伟、东方富海合伙人宋萍萍、创东方投资合伙人金昂生、达晨财智合伙人于志宏作为圆桌嘉宾,共同探讨“资本竞逐,抢占‘智高点’”。

微信图片_20190104105034.jpg

以下为演讲实录:

  

  政策红利之下,先进制造业备受资本青睐

  主持人封群:在过去的改革开放四十年里,中国的先进制造业取得了很大成功,我们在先进制造领域参与了全球的分工,中国的先进制造业在全球的产业链、价值链的角色分工中已经奠定了不可撼动的地位,也解决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问题,先进制造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引擎。

  2017-2018年,国内IPO审核过会的、先进制造类企业达到339家,占过去两年里IPO申报过会企业的70%。这也反映了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在产业政策方面对先进制造业做了重点部署和要求,由此可见,先进制造是大家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也是投资界不可忽略的一个领域。

  下面有请四位嘉宾分别就你们所在的机构在先进制造业方面投资的经验、教训和心得体会来做一些分享。

  袁宏伟:作为珠三角地区一个有较长历史的创业投资机构,松禾资本在先进制造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在新能源汽车、3C等领域,珠三角已经形成了全球最集中、最完备,可以形成自我闭环的产业链。

  松禾投出了大量的智能制造相关、先进制造相关的不同类型的企业,今年专门成立了一支10亿规模的专注投资人工智能方面的智能制造升级基金。松禾认为在时机上对先进制造行业有更大的政策上的红利,所以下一步和智能制造相关的几个产业链上会加紧布局。

  宋萍萍:东方富海特别重视先进制造业方面的布局,目前有一支20亿元的先进制造业基金及一支面向中小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的专项基金。最近几年,创业投资基金对带动创新型的先进制造业企业的发展功不可没,尤其对于早期的项目。未来,围绕核心技术及替代进口创新的先进制造业应该说大有可为的,我们也会继续关注。

  金昂生:关于TMT、先进制造和大健康板块,创东方在先进制造方面,设立有军民融合产业基金,着重投资军民融合、先进制造、新材料等领域,按照产业链梳理的角度,重点投大飞机、航空制造业、手机产业链和汽车产业链、及新材料的一些方向。

  创东方对先进领域制造非常重视、投入力度很大。比较庆幸的是,今年创东方有3家企业在上海IPO主板上市,全都是先进制造类企业。最近两年,国内的一级股权投资市场突然之间对先进制造业的重视程度有了较大幅度提升,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

  刚才主持人提到,我国在推进先进制造业、制造业升级方面下了很多功夫,这和制造业在我国的基础和社会地位是相关联的。中国在整个全球产业链的分工当中,制造业具有比较突出的优势,形成了整个产业链的闭环。我们需要通过政策、技术升级和资本投入来强化在制造业领域的全新竞争力,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着力点。

  其实,先进制造业方向投资起来难度还是较大的,我们的投资逻辑基本上是沿着这样几个角度考虑:首先是选择产业方向,尽量选择产业规模比较大的(方向),包括手机产业链、汽车产业链、飞机制造产业链等。此外,尽量筛选技术具有差异化、先进性、创新点的投资标的。

  第三个标准是评估进入大的供应链体系,如同样是做手机部件的企业,进入的是苹果的供应链还是华为的供应链,或是OPPO、VIVO的供应链,这些都有比较大的竞争进入门槛。如果进入到这些主流的供应链体系,这样的企业竞争力比重容易受到挤压,也会相对容易被边缘化。目前我们在股权投资、先进制造业方面投资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整个制造业从业的企业家队伍也是较辛苦的群体。

  封群:金总刚才讲到,最近几年,先进制造业备受投资界关注,我们也看到过去两年IPO过会的339家先进制造业企业过去三年的复合增长率是30%-50%,这说明该领域还是有很大的成长投资价值。

  于志宏:刚才我观察了一下,台上的四位嘉宾所在的公司总部都在深圳,达晨财智的总部也在深圳。深圳确实是国内先进制造业的一个典范,不少关注度较高的明星企业诞生在这里。达晨财智有很长的发展历程,我们主要围绕国民经济的主航道进行投资,也就是国家发展最快、最需要的一些行业,主要是战略新兴产业,在这方面我们重点布局的是TMT和智能制造。

  达晨在A股是以人民币基金为主,大概投了400多个项目,目前在A股上市的项目是77家,上市的第一大板块是TMT领域,主要围绕IT基础设施和应用。第二大板块是智能制造领域,涵盖新材料和高端制造领域,也包括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一些项目。

  我们在投资的过程当中越来越感觉到“中国制造”的崛起,许多企业的产品有的发挥了革命性替代作用,有的已经走向国际,很多企业家的视野和开疆拓土的精神特别值得钦佩。现在国内外部环境有一些调整,我们也越来越感觉到国家一定要把精力放在能够提升国民经济的真实能力上面。相信,未来,在这个赛道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优质标的。

  达晨的策略是“守正出奇”,是指在类似TMT和智能制造这样的航道会加大力度,其它在消费升级方面做投入。作为人民币基金,智能制造是一个非常有效和有趣的赛道,我们会在这个方面加大投资力度。

  封群:平安财智是平安集团旗下的全资控股投资机构,是由平安证券券商直投公司衍化而来的,打法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聚焦五个行业生态圈,另一方面是在团金会领导下走综合金融赋能1+N产品服务策略,投资带动投行、银行、租赁、保险以及产业协同。

  

  5G领域的投资策略和投资机会

  封群:智能制造领域体量大、充满变化与机遇。接下来请大家分享各自的投资逻辑、投资机会的发现和判断是怎样的?比如这次中央的经济工作会议提到的5G,各位嘉宾对5G领域的投资策略和投资机会是怎样看的?

  金昂生:之前我在中兴通讯工作了十年,期间做过市场、销售,也在海外市场打拼过几年,后来又做产业投资。我觉得5G这个产业的投资机会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上游顶层,比如芯片、器件,还有知识产权装配方面的机会,现在围绕着5G芯片、器件领域的创业公司比较多;第二层次来自网络端和网络设备,大的体系主要是中兴、华为,及国外的一些国际性公司,无线网络覆盖的层面可能会有一些企业的机会;更多的产业机会可能来自于5G的行业应用方面,如解决低成本的无线宽带。另外在知识产权方面,如3G和5G的产业化经营会是大家做投资考察的重点。

  宋萍萍:我们也特别关注5G时代带来的投资机会,这样的机会一旦出现,如果不出质量问题,未来五到十年可能会有非常长远的产业机会。我也很赞同金总说的,在5G时代,国家要投入巨额资金建设,重视5G的产业应用,如何能够让投入快速形成正向的现金流,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袁宏伟:我们的投资经理也有从华为出来的,所以对松禾来说,5G一直都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现在已经非常明确了,就是近在眼前,我们会沿着这个产业链以前的布局,包括无人驾驶、人工智能、物联网,还有和网络传输速度相关的AR和VR等有更好机会的领域投资。

  5G是整个基础设施巨大的更新,在此基础上,在智能硬件、先进制造这些领域都会有很多新的对传统设备的革命性的更新出来,因此我们在继续做布局。一个核心的逻辑就是,相关细分领域当中的龙头需要去布局,侧重在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另外一个投资逻辑侧重,原来的一些进口设备占据核心市场的,能够形成进口替代。

  伴随着基础设施带来的全新领域,我们都在关注,因为我们觉得中国能够做到促使5G领域达到全球领先地位。我们也希望更多的5G相关产品占据领先地位,不光是在大湾区制造中心,还要扩大到全球市场。松禾一直都在关注技术门槛,技术一直是我们这二十年来做投资最核心的、最强调的核心点,我们相信在这个领域我们还会找到更多的在技术上领先的机会。

  封群:袁总在看硬技术、硬科技方面是“火眼金睛”,非常厉害,于总对这方面有没有什么补充?

  于志宏:5G对我们一级市场投资人没有系统性机会。因为2G一直到4G,产业链已经非常完整了,有好多公司已经上市了,上市公司都盯着这块“肉”,都在往前冲。目前,各个赛道都是很成熟的企业在里面,机会很少,我们也看到了一些,比如芯片,偶尔是有一些机会,但没有系统性的机会,我们也会关注,但可能就是偶尔碰运气拣到那么一两个。

  5G铺好之后很多应用会出来,但现在谁也看不到,很多应用没有商业规模,商业回报也是达不到的,包括运营商自己内部的测算也达不到这样的商业回报,到底有什么工艺能够跑出来还要在网络铺好之后才能看到。不是投资人来决定商业应用的,一定是有相关能力的创业者(来决定),我们也希望这样的创业者能够出来找到令人耳目一新的应用,这样我们投资人也有机会一起赚到钱。

  

  如何攻克先进制造业“软肋”

  封群:刚才几位同行都分享了他们在这个领域的观点和干货,我们再看一看在先进制造产业,从投资人的角度都有哪些软肋?中国的先进制造业在提升竞争力、参与全球的分工方面应该怎么做会更好?

  袁宏伟:松禾一直在先进制造领域在做投资,中间也投下了很多项目。总结下来,在中国的大环境下,大家对创新很努力,但创新的成本较高。一些创新型企业在研发上花了成本,付出了很多精力,也走了不少弯路,但最后做出来很容易被模仿,模仿的成本很低。硬件不像软件那样赢者可以通吃,需要一个市场接受的过程,在这个接受的过程中,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仿制品由于成本低,反而更有余力去打价格战。这导致,原本这是一个很好的市场,大家日子过的不错,但由于一拥而上、缺乏保护的状态,到最后打得大家都没饭吃了,整个行业乱象频出,我们是遇到了这样一些问题。

  封群:我们也有遇到,有的是同质化竞争,把价格和利润拉下去;有的是正货搞不过山寨货,导致跟客户的议价能力不够,最后大量的应收帐款毛利下滑。

  宋萍萍:我也观察到了一个现象,有些研发人员花了很多年的精力研发出来很好的技术,我们觉得应该有很好的产业落地机会,但由于他们的人脉圈、资源圈或者按照所谓的标准可能还够不上合格的供应链标准,导致大大地延迟了高精尖技术在产业当中的落地机会。如果国家在政策面上给予大的制造商和技术创新型企业真正技术落地的机会,应该会对这些企业的技术落地和技术进步发挥非常大的作用。

  封群:技术和产品驱动很关键,但大规模量化生产供货得到市场验证更关键,只有可持续性的高成长性才能将投资价值转化实现出来。

  金昂生:我想再强调一点,制造行业的从业人员在创新意识上相对薄弱,这是技术创新的成本所带来的,应该说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软肋。由于在技术创新方面投入不足,或者技术创新方面的能力比较欠缺,就会造成同质化竞争的现象。同质化竞争会带来的持续的价格竞争压价,此外收款的周期也较差,整个制造业多数企业都面临着这样的挑战。

  举一个比较具体的例子,中国的企业和国外的企业就有这方面的差异,如材料类的企业,德国和日本做新材料实力比较强的企业,当材料市场竞争价格下降,降到一定的毛利程度时可能就不做了,或者不做中国区市场,再去投入到新的、更高品质的产品领域中,主要依靠技术创新和更新迭代来保护市场和客户,同时也保护毛利率的水平。我们投资的很多制造业企业也都面临着这方面比较大的挑战,这是制造业在中国市场一个比较头疼的问题。

  当然,制造业企业也存在比较好的市场机会,就是走出中国市场。中国在制造业领域的产业链整体的竞争力、高效率和庞大的基本市场盘子,为制造业企业带来一些底层竞争优势,这些优势可以帮助企业走向国际化。企业走向国际化的时候,技术创新及知识产权投入是重要的前提。

  于志宏: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的智能制造业飞跃式发展,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我们做的东西越来越高端、越来越重要,容忍度现在还没有得到提升。我们做的东西进口替代很重要,但很多客户出于一种恐惧心理不敢试用,如集成电路领域,有很多企业担心因产品不灵而蒙受损失,但其实,这些工艺性设备必须要经过试用的。

  产业政策是好事还是坏事?实际上有些领域还是需要产业政策来扶持我们的创新企业去度过前面几年的时期,不是一年两年,需要生产线上多次重复、多次验证、不断改进、不断迭代,可能需要几个月,周期很长,所以需要下游客户的耐心,投资人也要有些耐心。支持国产先进制造企业,不是一句话,也不是给点钱就可以的,需要有耐心和各方面的支持。

  封群:例如我们投了很多药企项目,使用的研发设备和生产设备都是美国和欧洲的设备,中国的设备很少。于总讲到我们要依托中国的大市场优势解决先进制造业的“软肋”,需要有容忍度和提升机会,否则如果没有容忍机会,“软肋”要提升是很难的,也是很困难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先进制造业同样受到了资本市场的关注,前段时间相关的科创板的提法出来了,投资人和企业对科创板也非常关注,我们请宋总分享一下科创板对先进制造业带来的机会是怎样的?

  宋萍萍:科创板虽然细则没有出来,但有几个大的定位现在是非常明确的。科创板面向的企业主要是以核心基础竞争力为主的,具有硬科技的科技创新和进口替代的制造类企业,明确地排除了商业模式或管理模式创新的企业,因此这对先进制造业来说是重大利好。此外,实行试点注册制,大大缩短了审核不确定性和周期问题。

  审核可能会有多套标准,我认为可能会降低对盈利利润指标的标准,但对企业竞争能力的标准并不会降低,避免企业为了追逐上市或短期追逐利润,可能牺牲研发投入和市场扩展的资源,从而使得企业有更强更长远的竞争力。我们也要总结新三板流动性不足的教训,可能降低个人投资者的门槛,也使更多的个人投资者有机会分享高科技企业带来的盈利机会。

  对于投资企业来说,国家的政策都会传导到各个领域,我们也会在原来聚焦先进制造业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对这些企业进行追踪和投资。同时关于聚焦创新板的基金,现在有些机构已经开始布局,也有很多此前对二级市场表现感到失望的投资人,这次有可能会参与进来。

  封群:对先进制造业应该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利好。后续会有一些细则出来,第一批能够过会的是什么标准,可能会有示范效应,我们也祝愿科创板搞成功。

  袁宏伟:我们确实应该对科创板有一个比较合理的预期。如果是以硬科技为主要鼓励方向,硬科技有一个特点,比较容易能够实实在在、踏踏实实地赚到钱,但可能不会像互联网赚钱那么“性感”,“性感”是指有一个爆点,便可以有无限的想像空间。

  我希望大家对未来的科创板有一个合理的预期,不要盲目地跟风炒作,期望它能够有多少市盈率。因为这个行业本身就是一个成长在30%、50%、100%这样能够看得到的成长区间,不会爆发性地出现软技术“赢者通吃”的事情。

  

  以不变应万变,

  练好扎实内功,应对全球竞争挑战

  封群:中国的先进制造业既是中国在全球的一张名片,也是中国经济的引擎,中国制造业不但解决了就业的问题,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也让社会更加有秩序。中国在全球的产业分工中找到了合适的位置,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欧美国家都很清楚,这种角色是很难替代的,我们要珍惜这个机会,同时也要增强这个优势能力和角色。

  但,另一方面,中国所面临的贸易冲突、全球的竞争冲突给整个先进制造业带来了很多的不确定因素。最近我走访了重庆一些做笔记本电脑组件部分的企业,反馈最近海外订单下滑得很厉害,感觉冬天真的要到了。

  这种全球的竞争和贸易冲突,对于我们先进制造行业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会不会受到特别的挤压?在产业价值链重塑过程会不会被缺位,会有哪些机遇和挑战?

  袁宏伟:我们投资的一些企业确实是面临这个问题,核心技术有严重的全球依赖,或整个产业链在一个比较大的、全球性的产业布局当中,现在这种情况肯定是对他们有一定的冲击。在这个冬天,我们已经把没有盈利的、成本过高的、相对传统的非先进的产业产能甩掉了,以后踏踏实实真正地往产业链的高端去走,这个“走”的过程会很艰难,但忍受这种“疼痛”是必要的。

  刚才于总谈到,整个产业链的互相配合需要很高的成本。我们也认为芯片行业前景广阔,中国市场需求庞大,但一直没敢投,这涉及到整个产业链的配套问题。当一个芯片被设计出来,谁来用、敢不敢使用,这是一个问题。从实用端我们也发现,用它的这些终端面临的成本非常高,风险很大,一旦产品出现不稳定性,如华为、OPPO、VIVO,如果某个产品用到了国产的芯片,配套的成本相当高,一款新型的手机如果在市场上出现了问题可能会是毁灭性的打击,所以成本非常高。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一定要突破这一点,一定要经历和忍受这种调整期的上升成长的痛苦,然后才能真正实现超越。希望经过这个冬天,我们能够坚实地、踏实地把成长期的阵痛度过去,真正把我们的产业由现有的阶段向上提升到一个更不可替代的状态。

  金昂生:我们观察到了一个比较大的挑战,主要是来自于国内的成本上升。最近几年,由于高房价对制造业的挤压最为严重。现在生产制造型的企业综合成本大幅上升,造成中国制造业企业竞争力丧失。如,一些厂商正在向印尼、印度、墨西哥等国家迁移。

  目前中国的制造业面临着来自海外的一些直接的冲击,面临着直接的冲击,因此也在寻找替代的方案,我们在筛选投资标的,特别是最近的十几个月以来的制造业标的,有些已经开始在布局海外市场的生产基地,这是个新的现象。

  于志宏:最近很多人都在盼望2019年快点到来,为什么呢?因为有经济学家说过2019是周期的低点,过了2019周期就往上走了。我们发展了四十年以后确实是要有一个下行的周期,但我们要有思想准备,为什么要进行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就是市场出清,一大批企业死掉,一小批企业活着,非常残酷。有的时候,企业感觉是冰火两重天。

  如果投资一些具有全球性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危机绝对是机会,所以还是要看自己有没有真正走出来的实力。目前很多企业迎来倒闭潮,经历一个调整和痛苦的过程,但很多问题都会慢慢地解决掉,短期大家可能会悲观一些,但长期来说,中国人这么勤奋,有这么多企业家,又聪明又能干,还特别希望致富,中国的企业一定能够走出去,这可能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一个起点。

  封群:先进制造业其实是中国经济的一个底盘,要让中国经济这部“车”能够运行良好,稳住不翻车,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不显山不露水。

  最近我看了一组数据,中国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今年有70%用在了现有的设备生产线改造,30%用来扩建新的厂房和设备,所以对成本竞争和工艺的要求是现在的先进制造业已经普遍认识到的问题。今年很明显,在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的条件下,很多企业在产能扩充方面并没有盲目地去做,反而在优化产能、提高效率、改善良品率、改善用工环境、加大环保投入方面付诸了很大精力。

  一直以来中国的生产制造业面临着很多技术、成本方面的挑战,成长相当不易,但整体发展得益于全球的分工,因此在未来的竞争和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参与全球的分工协作,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

  未来一些不确定性因素,我们没法准确预知,也没法把控,我们需要做的是,以不变应万变,练好内功,将核心技术研发和储备做好,通过技术储备升级走向全球,也希望社会各方能够更多地参与,也使先进制造业这个“底盘”运载中国经济走得更远更好。


0 0 0
上一篇

下一篇

发布评论
用户评论
  • img 用户名称 2018-12-31

你可能会喜欢